清明節上墳,沈陽墓園前十位的傳統節日要知道!
沈陽墓園選龍生 發布時間:2023-02-28
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?!倍拍恋倪@首《清明》描寫了清明時節,雨中所見所聞的景象,讀起來宛如置身畫中一般。清明節不僅是一個節日的代名詞,也是一個節氣的代名詞,又叫清明節氣。所以清明節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,一般是太陽運行到黃經15度處,于每年4月4~6號進行時令交接的日子。作為春季的第五個節氣,清明時節,氣清景明,萬物復蘇,草木萌動,自然界呈現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,因此而得名“清明”?!稓q時百問》中對清明的解釋是這樣的: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。故謂之清明”。所以“清明”兩字是春季伊始,萬物復蘇所呈現的景象。
沈陽墓園前十位的傳統節日要知道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。清明節又稱祭祖節,和春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。清明節前后人們要上墳祭拜祖先,掃墓添土,以示對先人的懷念之情。那么清明節為什么會作為祭拜先人的節日呢?
沈陽公墓多少錢一個所指的清明節上墳,也就是祭祖習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,據史書記載,三國時期,墓祭便已經興盛起來。而把清明節作為祭祖的節日,還要從“寒食節”說起。
相傳春秋時期,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戰亂而流亡他國十九年之久,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于他,不離不棄,甚至“割股啖君”。晉國公子重耳勵精圖治,終于成了一代名君,這就是后來的“晉文公”。晉文公功成名就之后,想報答介子推,可是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祿,與老母親歸隱于深山之中。晉文公為逼迫介子推出山,下令焚燒山林,介子推依然不失名節,沒有出山,最后被大火焚燒而死。晉文公后悔莫及,將介子推埋葬于綿山之中,修祠立廟,并下令介子推忌日當天,民間禁火,以寄托哀思,這就是“寒食節”的由來。
起初,受當時朝廷管制,寒食節的地位遠高于清明節。唐朝時,寒食節祭祀之風盛行,一般要數日結束,再加上寒食節和清明節相近,于是寒食節就和清明節重疊在了一起。朝廷為了規范祭祀節日,便把兩節融為一體了?!短茣?卷八十二?休假》記載:“(開元)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:寒食清明,四日為假。大歷十二三年二月十五日敕:自今以后,寒食通清明,休假五日。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:寒食清明,宜準元日節,前后各給三天”。因此,唐代后寒食節和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。
寒食節的一些習俗并不適合當時民間的生活習慣,比如三月北方天氣依然寒冷,禁火習俗會影響人們生活和健康,所以寒食節慢慢被人們淘汰,清明節的地位上升而取代了寒食節。
清明節除了上墳祭祖,還有哪些習俗呢?
第一:插柳。
清明節前后,楊柳長出嫩芽,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,戴柳環。古人認為柳枝有驅蟲的功效,而古代經常有蟲疫發生,所以人們插柳以避免蟲疫?!吨腥A全國風俗志》中記載:“歲時說清明日,家家門插新柳,俗意謂可祛疫鬼”。
第二:踏青。
清明時節,春暖花開,草木萌發,正是郊游的好時節。踏青能讓人們感受大自然之美,與自然合二為一,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。
第三:放風箏。
“兒童散學歸來早,忙趁東風放紙鳶”,說的便是兒童喜愛放風箏。春天是放風箏的季節,一根根線直通天空,一個個五顏六色的風箏在天空飛舞,真是一副絕美的畫面。
第四:蒸蒿餅。
古人認為清明節要吃一些青色的食物,來迎接春天的到來,于是蒸蒿餅便成了清明節獨特的習俗。人們把采來的新蒿和糯米同舂,讓米粉變為綠色,再以蔬菜和肉類為餡,上木籠屜蒸熟,便成為美食蒿餅了。
針對2023年清明節放假一天,有的網友支持,有的網友反對。為什么意見不統一呢?
支持的主要原因是實事求是。因為每年清明節放假三天,結果進行調休,事實上只放假了一天。也就是既然只放假一天,那么就放假一天,沒有必要調休,弄的有點假惺惺的味道。
反對的主要原因是時間不夠。清明節是祭祖的節日,距離老家比較遠的,沒有辦法回去祭祖。如果放假三天的話,有可能在中短距離能夠回家祭祖。如果距離比較長的話,一天是不足夠用的,所以只能采取“云祭祖”的方式了。
其實,這些年來提倡文明祭祖、鮮花祭祖、云祭祖、網絡祭祖等方式。一方面是特殊的原因情況,避免人們扎堆;另一方面,有可能引起火災的現象發生,畢竟祭祖需要燃燒紙錢,農村大部分墳墓都在山間樹林里。
沈陽墓園前十位結語
清明節不僅是祭拜先人的節日,更是孝道的傳承?!墩撜Z》記載:“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”,意思是說:后人恭敬地祭祀祖先,民心將歸于淳厚。所以清明節上墳習俗應該傳承下去。